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少有的幾個古老民族之一,其悠久的歷史和源遠流長文化為世界各國所罕有。
然而,在我國的改革開放所促使的整體社會轉型、以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外來文化的侵襲的趨勢下,我們民族所蘊涵的文化底蘊逐漸趨于“隱蔽”!如果有一天,能代表中華民族的少有的幾個特征走向泯滅時,我們還能不能靜觀其變、無動于衷?我敢說只要有點民族榮辱觀的中國人都會采取措施來拯救并延續我們的民族文化!那么,與其等到那一天,我們為什么不現在著手呢?
目前,中西方文化正處于大規模地交匯、碰撞與整合的新的歷史時期。西方文化中具有許多寶貴的、為中國所十分稀缺和需要的成果,諸如科學技術、市場理性、法制精神、個性發展、創新智慧等等,我們需要很好地消化吸納。同時,西方文化有一些糟粕需要防范和清除,諸如極端個人主義、悲觀主義、物質消費主義等等。而目前的中國人深受西方不良文化影響,特別是西方的物質消費主義思想。
由此,審美距離和心理距離消蝕,藝術變得越來越粗俗和越來越不可理解,并直接導致了兩種傾向:一是媚俗,走的是大眾趣味、時尚趣味的徹底庸俗化之路;二是孤芳自賞,走的是一味抽象化之路,使藝術成為一個個很小的圈子內的人才能理解的東西。
當社會快速發展時,很多人表現出心態失衡、浮躁。這種沒有含金量、沒有內涵的快餐文化,只是滿足了人們一時的需要。大家極端地追求物質享受以及快餐文化,缺乏理性的文化支撐。所以,在經濟快速發展、工作壓力加大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體會不到幸福的感覺。有經濟學家調查發現,在全世界,東南亞人的幸福感最低。這其中,中國人的幸福指數下降得最快。精神空虛、幸福指數下降,失去了主流價值觀,一些人的道德開始滑坡。幾乎每天我們都可以從新聞中看到一些人沒有正義感,失去了同情心,在罪惡現象的面前一個又一個地扮演著看客的角色。最有害的是,一夜暴富引領著社會價值觀。惡搞等現象是當代經濟大環境下人們價值觀畸形嬗變的突出案例。一旦主流和傳統道德被邊緣化,社會就會陷入價值失調和道德焦慮。
中國目前處于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時期,要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需要側重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對西方文化,我們過多地借鑒吸收了其形式方面,模仿味道相當濃厚,但卻缺少真正的時代精神體驗;而對待民族文化傳統,我們往往在一種符號和包裝意味上認同傳統,而傳統文化的真正精神卻仍有待發揚光大。
在社會轉型和全球化背景下,傳統節日文化的復興與創新是弘揚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契機和有效方式。鑒于目前我國法定節假日體系的實際情況,保護傳統節日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給除夕、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主要傳統節日增加法定假日。
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這種傳統的節日文化代代相傳,在民間有著廣泛深刻的影響。這些傳統節日,也歷來被人們所看重。因為傳統節日是聚集民族情感的一個載體。民族感情彌足珍貴,將其弘揚、彰顯,對于促進民族認同、增強歸屬感,是十分有益的。“過傳統節日”,過“年味濃”的春節,則是抒發這種情感的一個機會和手段。節日里,人們沐浴在傳統節日文化的氛圍中,品嘗傳統美食,回味民族歷史,講述文化傳統,使人們的情操得到陶冶,關系更加密切,家庭愈加和睦。
以春節文化來說,其實它含有很豐富的內容,其中春節前的臘月,就有著很多的“說頭”:臘八要喝“臘八粥”、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七寫對子、二十八貼窗花、除夕晚上的年夜飯等等。這些“說頭”中,有傳說、有故事,蘊含體現著一定的文化知識。如習俗文化、禮儀文化、節慶文化、孝文化、餐飲文化、書法、剪紙文化等。這些文化有著豐富的內容,有著很高的品位。目前,春節放假日期一般從初一到初七,也有人提出應從大年三十開始放假,因為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全家團圓是必不可少的。
許多中國傳統節日與其本質和內涵漸行漸遠,春節成了“送禮節”、清明成了“燒紙節”、端午節成了“粽子節”、中秋節成了“月餅節”了。近年來,在城市化、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影響下,在洋節日的沖擊下,中華民族民間傳統節日所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所展示的文化內涵,以及所具有的文化和社會功能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節日的商業化和同質化傾向嚴重,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和社會功能也越發單一了。
不少國人對中華民族民間傳統節日及其文化持否定態度,至于民間慶祝傳統節日的“八仙過海”、“踩高蹺”、“跑旱船”等傳統習俗,也一律被歸納到“迷信、落后和愚昧”的范疇;但是,他們卻異常熱衷于慶祝洋節日,目的是為了感受洋節日的“浪漫、激情和豪放”的氣氛??偠灾?,在某些人眼中,但凡來自中華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及其文化就意味著“迷信、落后和愚昧”。而來自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等節日,統統被列為“浪漫、激情和豪放”的化身,屬于人類文化進步的代表。這種狀況有待國人深思。
中國傳統端午節,總被國人當“粽子節”在度過,結果被韓國人搶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申遺成功實際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啟示:他們對傳統的文化活動注入了現代的元素,成功地實現了現代轉型,并得到了國際認同,對于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借鑒意義。
不少有識之士意識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衰退問題的嚴峻性,紛紛發出了提倡民族文化自覺性的呼吁聲。但是,沒有消除某些國人因崇洋媚外而產生的民族自卑感,進而產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持著扼殺、自毀、自滅的態度,又將如何發揮并提高保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性?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將何去何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會不會必須先“出口”然后才可以轉為“內銷”?
當下中國文化氛圍和品味并不比西方強,某些方面甚至更差。西方有基督教文明,這是西方的傳統文化,而且源遠流長,同時滲透在很多方面。很多人把宗教等同于迷信,這是對中世紀宗教的傳統看法。現在基督教已有了很大變化,美國大多數人把它看作傳統文化,宗教色彩已逐漸淡化。
東方文化講究精神文明,中國精神文明更是源遠流長,而現代西方人則偏重追求物質文明??墒牵壳爸袊镔|文明發展很快,而對精神文明的重視還趕不上西方及日本和新加坡。西方精神文明早已存在墮落趨勢,很多海外有識之士呼吁用東方文明來補救西方文明,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用于西方精神文明的重新構建。當中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不加以重視的時候,外國人卻發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紛紛要求開辦孔子學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雖然說孔子并不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部,但也包含了很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身份標識和文化記憶,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化背景下,獨特的、多樣性的傳統文化是國家立于世界的重心。任何傳統藝術形式都會隨時代變遷而變化,但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的獨特的哲學觀和審美觀,不僅沒有過時,反而對現代世界有著積極意義。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表示:如果我們摒棄偏見,靜下心來整理自己的文明,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內向的深入挖掘,就會認識到傳統文化是我們最大的財富之一,它對提高中國在全球影響力的作用,將不亞于經濟和科技。
警惕文化糟粕,營造一個清潔的文化氛圍。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的轉型,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炒作“名人”隱私、網絡裸聊、“惡搞文化”等如今已經成為“流行文化”;除此之外,當下戲說歷史的電視劇火爆,其實也是在惡搞歷史。這些必需引起我們的警惕。這股“惡俗風”是一些精神“毒藥”。雖然一個民族需要幽默和笑聲,但必須遵守基本的道德規范和文化內涵,現在什么都可以拿來娛樂,什么都可以毫無禁忌地隨意歪曲、取笑,很多的“娛樂”都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傳統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經不復存在。如果中國人最基本的正義感和道德觀丟失了,久而久之,我們的精神世界也會被毒害。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禮儀、飲食、建筑、服飾等,它們構成了獨具魅力的人文風景。國內外大量事實表明:保護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了解歷史、教育后人、凝聚國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凈化靈魂的功能。二是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江蘇、浙江等地于2006年已相繼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代傳媒的決定作用與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德國波恩大學漢學教授顧彬評價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國人對當代文學失望之際,2006年我們又經歷了傳統文化的回歸和持續升溫。由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造就的“學術明星”掀起了一輪輪中國古典文學、古代歷史和哲學的讀書熱。他們的講稿一經出版就銷售一空。女學者于丹的《于丹〈論語〉心得》首印60萬冊,首日銷售超過一萬本,刷新了易中天《品三國》首印55萬冊的紀錄。
調查發現,之前人們自覺讀《論語》《莊子》的人――特別是年輕人非常少,經過于丹的闡釋,人們的興趣提高了。學者從深居書齋到電視明星轉變的過程中完成了傳授方式的革命,電視講座因此成為一種新的閱讀方式和傳播方式,是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結合的勝利。由此引人思考如何振興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從前總有人空喊要振興中國傳統文化,可是效果不顯著。有人甚至由此評價如今的中國人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一代不如一代”。弘揚傳統文化,有一個采取何種形式的問題。采取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接受起來就比較容易。且不論于丹等諸位學者的講演引起了學者褒貶不同的評價,傳統文化借助于現代媒體進行傳播永遠不失為一種最有效的途徑。因此現代傳媒對于人們的精神文化所起的引導作用可以說是決定性的。
正確對待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之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任何一個國家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對文化傳統大部分是保留的。日本、新加坡發展了,但它們把傳統文化保存得很好,也保存了很多中國文化,因為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已溶合到他們的民族文化中。利用傳統文化中的有用的東西來促進現代化,這是很聰明的做法。滌蕩舊社會的污泥濁水,決不意味著與傳統文化徹底決裂。
北京本是歷史名城,但現在已被鋼筋水泥淹沒了;而巴黎、柏林的老建筑則保存得很好;法國古老的拉丁區至今風貌依舊。而中國摧枯拉朽地拆毀了老建筑,這的確是一個讓人感到遺憾的事實。
提倡精神文明重建,發揚中國固有的優良傳統,在任何時期,都要吸收西方人文主義的優秀成分,再加上今天新的創造,三點結合起來,以我為主,以今為主,就可以做得更好。由于長期以來對傳統文化的偏見,使我們不能正確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